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缩水甘油酯的测定
本标准代替GB5009.19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含量的测定》。
本标准与GB5009.191—201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缩水甘油酯的测定”;
———氯丙醇含量的测定方法修订为第一篇食品中氯丙醇含量的测定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代替原标准第一法食品中3-氯-1,2-丙二醇含量的测定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和第二法食品中氯丙醇多组分含量的测定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氯丙醇脂肪酸酯含量测定中增加缩水甘油酯的测定,方法修订为第二篇第一法同位素稀释-碱水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第二法同位素稀释-酸水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第三法同位素稀释-碱水解-气相色谱-质谱法,代替原第三法食品中氯丙醇脂肪酸酯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修改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技术参数。1GB5009.191—2024
1 范围
本标准第一篇规定了食品中氯丙醇的测定。
本标准第二篇规定了食品中氯丙醇脂肪酸酯和缩水甘油酯的测定。
第一篇适用于含酸水解植物蛋白的调味品、肉及肉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中3-氯-1,2-丙二醇(3-MCPD)、2-氯-1,3-丙二醇(2-MCPD)、1,3-二氯-2-丙醇(1,3-DCP)和2,3-二氯-1-丙醇(2,3-DCP)含量的测定。
第二篇第一法和第二法适用于油脂及其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乳及乳制品、水产动物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膨化食品、焙烤食品和油炸食品中3-氯-1,2-丙二醇酯(3-MCPDE)、2-氯-1,3-丙二醇酯(2-MCPDE)和缩水甘油酯(GE)含量的测定,第三法适用于油脂及其制品中3-MCPDE、2-MCPDE和GE含量的测定。第一篇食品中氯丙醇含量的测定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
2 原理
试样中加入同位素内标,以氯化钠溶液提取,采用硅藻土小柱净化,经正己烷淋洗后,用乙酸乙酯洗脱氯丙醇,经七氟丁酰基咪唑衍生,以气相色谱-质谱仪测定,内标法定量。
3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 试剂
3.1.1 乙酸乙酯(C4H8O2):色谱纯。
3.1.2 正己烷(C6H14):色谱纯。
3.1.3 氯化钠(NaCl)。
3.1.4 无水硫酸钠(Na2SO4):120°C烘烤4h后储存于干燥器中,备用。
3.1.5 七氟丁酰基咪唑(C7H3F7N2O,CAS号32477-35-3):纯度≥97%。使用后注意密封防潮保存。
3.2 试剂配制氯化钠溶液(200g/L):称取氯化钠200g,溶于水并稀释至1L。
3.3 标准品
3.3.1 3-氯-1,2-丙二醇(3-MCPD)(C3H7ClO2,CAS号96-24-2):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物质。
3.3.2 D5-3-氯-1,2-丙二醇(D5-3-MCPD)(C3H2D5ClO2,CAS号342611-01-2):纯度≥98%。
3.3.3 2-氯-1,3-丙二醇(2-MCPD)(C3H7ClO2,CAS号497-04-1):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物质。
3.3.4 D5-2-氯-1,3-丙二醇(D5-2-MCPD)(C3H2D5ClO2,CAS号1216764-05-4):纯度≥98%。
3.3.5 1,3-二氯-2-丙醇(1,3-DCP)(C3H6Cl2O,CAS号96-23-1):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物质。
3.3.6 D5-1,3-二氯-2-丙醇(D5-1,3-DCP)(C3HD5Cl2O,CAS号1173020-20-6):纯度≥98%。
3.3.7 2,3-二氯-1-丙醇(2,3-DCP)(C3H6Cl2O,CAS号616-23-9):纯度≥98%,或经国家认证并授予标准物质证书的标准物质。
3.3.8 D5-2,3-二氯-1-丙醇(D5-2,3-DCP)(C3HD5Cl2O,CAS号1189730-34-4):纯度≥97%。
3.4 标准溶液配制
3.4.1 氯丙醇标准溶液
3.4.1.1 氯丙醇标准储备液(1000μg/mL):称取氯丙醇标准品各10.0mg(精确至0.01mg),分别用乙酸乙酯溶解,转移至10mL容量瓶中,用乙酸乙酯定容至刻度,混匀。转移至密封性良好的棕色玻璃瓶中,于-20°C下保存,保存期为12个月。
3.4.1.2 氯丙醇混合标准中间液(10.0μg/mL):准确移取适量氯丙醇标准储备液(1000μg/mL),用正己烷稀释至浓度为10.0μg/mL,摇匀后转移至密封性良好的棕色玻璃瓶中,于-20°C下保存,保存期为6个月。
3.4.1.3 氯丙醇混合标准工作液(1.00μg/mL):准确移取氯丙醇混合标准中间液(10.0μg/mL)1.00mL,加入正己烷稀释至10mL,混匀。临用现配。
3.4.2 氯丙醇内标溶液
3.4.2.1 内标储备液(1000μg/mL):称取氯丙醇同位素内标各10.0mg(精确至0.01mg),分别用乙酸乙酯溶解,转移至10mL容量瓶中,用乙酸乙酯定容至刻度,混匀。转移至密封性良好的棕色玻璃瓶中,于-20°C下保存,保存期为12个月。
3.4.2.2 氯丙醇混合内标工作液(10.0μg/mL):准确移取适量氯丙醇内标储备液(1000μg/mL),用正己烷稀释至浓度为10.0μg/mL,混匀后转移至密封性良好的棕色玻璃瓶中,于-20°C以下保存,保存期为6个月。
3.4.3 标准系列溶液分别准确移取氯丙醇混合标准工作溶液(1.00μg/mL)10.0μL、50.0μL、100μL、200μL、400μL、800μL、1600μL于密封性良好的具塞(盖)玻璃管中,分别加入氯丙醇混合内标工作液(10.0μg/mL)20μL,再分别移取相应体积的正己烷补充至2mL,混匀,配制成含氯丙醇质量分别为10.0ng、50.0ng、100ng、200ng、400ng、800ng、1600ng的系列标准工作液,其中氯丙醇内标的质量均为200ng。临用现配。
3.5 材料
3.5.1 硅藻土小柱:填料质量为5g,或性能相当者,亦可手工填柱。
3.5.2 气密针:1.0mL或0.5mL,最小刻度不大于0.05mL。
3.5.3 定量滤纸:直径11cm。
4 仪器和设备
4.1 气相色谱-质谱仪:带电子轰击离子源(EI)。
4.2 电子天平:感量分别为0.01g和0.01mg。
4.3 超声波振荡器。
4.4 氮吹仪。
4.5 恒温干燥箱。
4.6 涡旋振荡器。
4.7 冷冻离心机:最大转速不低于5000r/min。
5 分析步骤
5.1 试样制备液态样品称取前摇匀;对于半固态样品和固态样品,取可食部分均质。制备后的试样于4°C下冷藏保存。
5.2 试样提取
5.2.1 液态试样称取试样4g(精确至0.01g)于15mL离心管中(对于液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低盐试样,称样后加入1g氯化钠),准确加入内标工作液(10.0μg/mL)20μL,超声混匀5min,待净化。
5.2.2 婴幼儿配方食品(粉状)称取试样4g(精确到0.01g)于50mL离心管中,准确加入内标工作液(10.0μg/mL)20μL,加入8mL200g/L氯化钠溶液,涡旋,超声10min,于4°C下以5000r/min的转速离心10min,取出提取液,再加入8mL200g/L氯化钠溶液重复提取操作1次,合并提取液,取8mL待净化。
5.2.3 其他半固态及固态试样(不包括婴幼儿配方食品)称取试样4g(精确到0.01g)于15mL离心管中,准确加入内标工作液(10.0μg/mL)20μL,加入4mL200g/L氯化钠溶液,涡旋,超声10min,以5000r/min的转速离心10min,移取上清液,再加入4mL200g/L氯化钠溶液重复提取1次,合并上清液,待净化。
5.3 试样净化将待净化液转移至硅藻土小柱中,放置10min。用10mL正己烷淋洗,弃去淋洗液,然后用15mL乙酸乙酯洗脱,收集洗脱液。在洗脱液中加入5g无水硫酸钠,不断振摇脱水,放置不少于30min后过滤,转移滤液至密封性良好的具塞(盖)玻璃管中,于40°C下氮吹浓缩至约0.5mL,加入2.0mL正己烷,涡旋,待衍生化。
5.4 衍生化于标准系列溶液和试样净化液中用气密针快速加入0.05mL七氟丁酰基咪唑,立即密封,涡旋,放入烘箱中,于70°C下保温20min。衍生结束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加入2mL200g/L氯化钠溶液,涡旋,静置,使水相和正己烷分层,且水相澄清。取上层正己烷,加入约0.3g无水硫酸钠吸水干燥,将溶3GB5009.191—2024
液转移至进样瓶中,供上机测定。
5.5 空白试验称取与试样相同质量的200g/L氯化钠溶液,其余步骤按5.2~5.4与试样同时处理。
5.6 仪器参考条件
5.6.1 气相色谱条件气相色谱条件如下:
a)色谱柱:含5%苯基亚芳基聚合物或5%苯基-甲基聚硅氧烷的弱极性毛细管柱(柱长30m,内径0.25mm,膜厚0.25μm),或性能相当者。
b)载气:氦气,纯度≥99.999%,流速为1mL/min。
c)进样口温度:250°C。
d)进样体积:1μL,不分流进样。
e)程序升温:50°C保持1min,以2°C/min升温至90°C,再以40°C/min升温至270°C,并保持5min。
5.6.2 质谱条件质谱条件如下:
a)电离源:电子轰击离子源(EI)。
b)电离能量:70eV。
c)离子源温度:250°C。
d)传输线温度:280°C。
e)溶剂延迟时间:5min。
f)扫描方式: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
g)监测离子:见附录A中表A.1。
5.7 测定在给定分析条件下,将衍生后的空白溶液、标准系列溶液和试样溶液注入气相色谱-质谱仪中,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